搜索:  
低风险高回报 学术不端谁之过
2011-09-21  来源:科学时报
关键词:学术不端
 
事件处理难在何处
 
“不是无法可依、有法不依,而是执法有难。”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深有感触,从1998年起,他就参与到形形色色的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中。
 
在龚克的印象中,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,往往发生在晋职、评奖时,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背后有利益冲突,处理结果往往受到两方面的非议。
 
龚克表示,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,“数据难以核实,责任难以分解,量罚困难”,同一事件,“有人认为轻,也有人认为重”。
 
John E.Dahlberg是美国科研诚信办调查监督部主任,他的工作就是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举报的调查和处理。为此,他们还开发出一系列技术手段,来调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。
 
不过,与国内目前动辄匿名举报、网络热炒不同的是,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在事件未调查清楚时,会完全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两方的隐私,只有极为少数知情人。
 
“大多数举报人来自实验室内部。美国几乎所有科研机构都有诚信官员,他们承担举报调查工作,我们对他们进行培训。”Dahlberg说,如果查实,被控告人便成了有污点的人,会在公开的网站上公布,他将永远和不诚信的行为联系在一起。
 
Dahlberg认为,如果过多未经查实的学术不端事件进入社会舆论,“将严重影响科学在公众中的形象”。
 
对此,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王周户认为,目前,我国在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上,在法律层面已比较完备,但是在法规层面还需要补充。
 
“造假、篡改、无中生有,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用整个科学界的巨大成本,来满足个人的蝇头小利,是坚决不能容忍的。”沈岩说,对科研人员利益的诱惑不能太大,压力也不能太大,教育还要跟上,惩处一定要严厉。
 
“引入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也许在我国需要开始探讨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,不过,其成立后的权力和与所涉及单位的职责分工,与会专家认为还需要仔细研究。
[上一页]  [1]  [2]  
版权与免责声明: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。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,也不构成其他建议。仅提供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涉及侵权,请亚博体育及时修改或删除。邮箱:info@aise520.com。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(责任编辑:佳)
】【打印】【关闭

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

更多>>最新资讯
更多>>科教新闻